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凯发k8娱乐官网|君子篇 | 志于君子道 ,担社会之责

发布时间:2025-10-16 23:48:47    次浏览

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系统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责任,注重自强不息、刚健有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,这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。特别是儒家所倡导的讲仁爱、重民本、守诚信、崇正义、尚和合、求大同等思想理念,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,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。具有深切的社会关怀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。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社会责任的培育。古代读书人以天下苍生为念,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。中华优秀文化蕴含丰富的社会责任教育思想,积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,已经成为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心。今日所说的“责任”,在古代语境中大多用作“责”。《后汉书 ? 杨震传》:“崇高之位,忧重责深也。”从宋代开始,文献里大量出现“责任”连用现象,《宋史 ? 职官志》:“责任不专,职任废弛”。从这些记载看,“责任”,指的是一个人的职位及与之对应的职责。位置代表权利,职责代表义务,责任即权利与义务的统一。“责任”一词,其内涵应该是恪尽职守、名实相符。“社会责任”与“责任”又有所不同。如果说责任是分内的事,那么,社会责任就是既要完成分内之事,还要承担社会道义。责任属于私德层面,社会责任属于公德范畴。所以,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业教育、局限于学生的个人发展,更要放眼未来,立足长远,他们的责任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。北宋张载曰: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,正是古代士人社会责任感的宣言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教育,培养“志于君子道”。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,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”。这是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高评价,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。可以说,教育工作不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就培养不出文质彬彬“志于君之道”的当代学生。“正人先正己”,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,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”。不难发现,这四条标准正与《论语 ? 述而》篇的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相对应。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担当精神,培养的学生才可能是道术兼备、文质彬彬的君子。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,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。古人求学不是单纯为了找工作,而是先修身。修身达到一定程度,能胜任工作的时候才可以出来做事。孔子说“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” “不患无位,患所以立”。“修己”才能“安人”,“修己”才能“安百姓”。修己本身就是一种责任,为将来安人、安百姓尽更大的责任。为此,修己须敬畏,须慎独,决不能半途而废或者虚张声势。古代知识分子八岁入小学,学习洒扫应对,举止退让之节,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之文。十五岁入大学,学习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之道。《论语》上说,“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”,意思就是先做到孝悌为人之道,再学习文化知识。习总书记引用《大学》说:“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、诚意正心、修身齐家、治国平天下。从某种角度看,格物致知、诚意正心、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,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,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。”学校不能成为职业培训基地,而是彰显光明德行的场所,通过培养修身的君子引领百姓走向至善之地。“士不可不弘毅,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!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” 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,让传统文化之根深入我们青少年学生心中,使之成为合格公民,发挥其应有的社会责任。